中韩人力网-韩企资讯:中国制药行业排名第四的浦兴制药公司去年斥资800亿韩元左右购买了韩国国内生物风险公司LegoChem生物公司、Genexine公司等的生物新药开发技术。中国行业排名第13的Tasgen公司也斥资1000亿韩元购买Genexine的新药技术,罗欣也从CJ Health Care购买了1000亿韩元左右的新药技术。
中韩人力网获悉,韩国国内生物风险公司也在中国资本的扶持下恢复了活力。Bridge生物公司代表说“通过销售复制药(通用类)积累了大量资本的中国制药公司正在大规模投资韩国乃至美国的生物风险企业”。
全球大型制药公司也在纷纷增加对中国的投资。2000年代中期全球制药公司设在中国的研究开发(R&D)中心只有区区五家,现在已经增加到30多家。今年2月全球市场排名第一的诺华公司在上海投资10亿美元(约合1.16万亿韩元)设立了R&D Campus。这些公司选择在中国投资并非仅仅看中了全球规模第二的中国医药用品市场(1152亿美元,约合133.46万亿韩元),而是看中了中国每年培养出3万名博士、250万名理工科硕博士的中国新药开发潜力。
SK化工公司(SK Chemicals)七年前向海外制药公司出口技术,研究出了上月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1克售价高达24亿韩元(消费者价格标准)的血友病治疗药剂,成为了一种高附加价值商品。
但韩国除了几家特定的制药公司之外,并没有足以拿出手的制药公司。目前Celltrion、韩美药品、三星Bioepis等公司虽然都研究出了一定的成果,但韩国并没有可以承继它们衣钵的后备军团。另外,踏足风险行业的硕博士研究人才短缺、拥有全球企业经验的专家数量不足,是韩国的一大弱点。
在药价制度和税收方面,韩国与新加坡、中国等地相比,也没有足以吸引全球企业进行直接投资(FDI)的魅力。
中国迅速建立了完善的生物产业生态系统。海外留学派创建的风险公司、风险资本和全球化企业改变了原本以生产复制药为中心的中国生物产业体质。韩美药品研发的耐性肺癌治疗新药(OLITA)在中国的专利权被今年刚创业第四年的ZAI Lab以1200亿韩元的价格购入囊中。
韩国国内也应大幅扩大对生物创业的投资,培育出更多像韩美药品之类的公司。据中韩人力网了解,韩国需要通过生物风险公司孵化组织为打算创业的创业家提供价格昂贵的实验装备,或者培育组织与研究人员携手培育生物风险公司等。对民间投资较少的处于初期阶段的生物风险公司,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力度。活跃的风险创业环境自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
韩国生物协会会长徐正善说“不仅是生物新药,政府有必要为整个可以与韩国强大的信息技术(IT)产业相融合的生物保健服务产业提供更多支持,并改善相关制度,激活这些产业的创业活动”。
中韩人力网-韩企资讯。
推荐阅读more